常州城市供水第一次飛躍是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常州供水一改過去全部取用地下水源的供水歷史,建成公司第一座以大運河為水源的地面水廠,供水能力翻了一番。
城市供水第二次飛躍是在八十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暖了常州供水,為了滿足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徹底改變一樓滴、二樓息、三樓四樓背水吃的難堪局面,市政府果斷決策,投資2085萬元,興建長江引水一期工程,即西石橋水廠。1984年11月6日竣工投產,凈增日供水能力10萬立方米,供水能力第二次翻番,這是常州供水史上的第二次飛躍。
城市供水第三次飛躍是在九十年代初。長江引水一期工程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城市供水的緊張狀況,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供需矛盾又顯突出。為此,從1989年起,公司又開始續建長江引水二期工程。工程總投資2.2億元人民幣。經過公司上上下下的拼搏努力,工程于1994年12月剪彩通水,至此,公司日供水能力突破40萬立方米,城市供水實現了第三個翻番,完成了常州供水的第三次飛躍。
跨入新世紀后,隨著省人大禁采地下水決議的貫徹以及江蘇省區域供水規劃的實施和常州建設特大城市的需要,常州地區供水一期工程魏村水廠于2001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工程總投資6.05億人民幣,2004年全部竣工通水,從而使日供水能力突破70萬立方米,實現了第四次飛躍。
隨著城市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有供水能力已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和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的一個瓶頸。為此,市委市政府從加快改善全市制供水條件,提升水質標準,提高居民飲用水質量,造福全市人民的高度;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利用長江岸線,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審時度勢作出決策,加快實施魏村水廠續建工程。魏村水廠續建工程于2008年8月開工建設,工程總概算3.47億元。魏村水廠續建工程采用威立雅水務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歐提維工程(深圳有限公司)、威立雅水處理技術(香港有限公司)聯合體提供的“混合+Multiflo絮凝沉淀+TGV過濾+消毒”處理工藝,具有集成度高、結構復雜、技術含量高、進口設備多等特點。魏村水廠續建工程于2009年12月25日竣工通水,使常州城市供水能力突破100萬立方米/日,實現了第五次飛躍。魏村水廠續建工程的通水,有效地緩解了近年來城市供水偏緊的矛盾,極大地提高了城市供水水質及供水安全可靠性,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競爭力與吸引力,為城市的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常州城市供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為進一步強化應對原水微污染事件的能力,保障飲用水水質安全,切實提高水廠處理工藝水平和穩定性,常州通用自來水有限公司根據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切實加強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全面推進自來水深度處理工藝建設改造,全省力爭用5年時間全面完成改造任務”的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于2016年初,啟動西石橋水廠和魏村水廠所產自來水全量深度處理改造工程,工程總投資4.2億元,主要包括兩個水廠的前、后臭氧投加及尾氣處理系統建設,以及生物活性炭濾池建設。該工程已于2018年10月下旬順利投產運行,比省政府要求完工時間提早2年。
西石橋水廠和魏村水廠原來采用的是傳統的“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的自來水生產工藝:利用物理與化學的方法使原水中的泥沙、懸浮顆粒物、膠體等雜質與水體分離,并向水體中投加次氯酸鈉對水中的微生物進行殺滅。在“深度處理”改造項目完成后,兩大水廠全面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處理工藝,即在常規處理前,對原水增加預臭氧殺菌消毒處理環節,在常規處理后,再增加主臭氧接觸池和活性炭濾池深度處理環節。該工藝不僅大大降低了原水水質波動對自來水生產過程可能帶來的影響,而且能夠將水中存在的大分子有機物氧化成為可以被活性炭吸附降解的中小分子有機物,使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小于1mg/L, 進一步改善了出廠水嗅和味等感官指標,提升了出廠水品質,為供水安全提供新的強力保障。
與此同時,為全方位構筑“安心飲用水”供水體系,公司投資建成投運了德勝河應急取水工程(30萬立方米/日),遠期還將建設新孟河應急取水工程(50萬立方米/日)和10.3公里(DN1800)配套輸水管道,在長江水源地水質出現重大波動的情況下,能夠確保市民正常生活用水不受影響。同時,公司持續強化對水源地水質監測、制水生產監控,牢抓自來水生產質量管理,并逐步建成輸配水質監管等全流程質量管理系統。
高質量的供水,使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常州“現代化大供水”格局已經拉開序幕,正在實現從“安心水”向“優質水”的轉型跨越。